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接触性传染病。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,被病羊污染的场所、草地,与病羊接触过的用具、饲管人员,以及蚊、蝇等吸血昆虫和体外寄生虫均可成为传播媒介。本病一般于夏秋季节多发,近年冬春季也常发生本病。在自然情况下,各种山羊都可感染。羔羊发病、死亡率高,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,成年及育肥羊主要是影响生长、造成掉膘。由于受感羊只抵抗力降低,容易发生细菌性继发感染,尤其易继发呼吸道疾病,从而出现感染羊群病死率增高,治疗费用增加,给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一、临床症状:发病羊只初期体温升高至41-42℃,食欲减退或不食,精神不振,结膜潮红、流泪,常有浆液性、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,粪便干燥,小便黄赤,后期个别羊出现拉稀,1-2天后先从头部(眼四周、鼻、唇、耳)开始,随后在乳房、外生殖器、尾下部、四肢内侧及胸腹下部的无毛或少毛处皮肤和粘膜出现痘疹,进而发展到全身,典型的痘疹初为红斑,1-2天后发展成丘疹,突出皮肤表面,随后丘疹逐渐增大,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圆型隆起结节,2-3天后结节变成水疱、脓疱,有的水疱破溃变成溃疡,无继发感染则几天内干缩结痂、脱落,后遗留下微红色或苍白色瘢痕,一般经3-4周后痊愈。
二、防治:
1、目前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免疫接种。羊群每年于3-4月份种山羊痘弱毒苗,每只羊在尾根腹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1-2头份。由于山羊痘疫苗对怀孕中后期母羊预防注射后易引起流产,因此,怀孕母羊待产羔一个月后与羔羊一起免疫接种为宜。
2、加强饲养管理,勿从疫区引进羊和购入羊肉、饲草,不到被病羊污染的草地放牧。羊舍及其四周环境要定期消毒,定期开展驱蚊、灭蝇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活动,防止蚊蝇滋扰和传播病原。及时调整饲养密度,保持舍内洁净卫生、通风透气。
3、发现羊只发生本病后,应立即隔离病羊,彻底消毒环境,病死羊尸体深埋,末发病羊紧急接种羊痘疫苗。
4、病羊的治疗要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,防止病原扩散。病羊每天用百毒杀水带羊喷雾消毒一次,皮肤上痘疹涂抹碘酊或紫药水;粘膜上病灶用0.1%高锰酸钾溶液充分冲洗后,涂拭碘甘油或紫药水,为了防止并发症,肌肉注射富康长抗(0.2ml/Kg.bw),3天注射一次,连用2次,或肌注氨苄青霉素80-160万单位,每天2次,连用2-3天,或者选用喹诺酮类药(蒽诺沙星、环丙沙星、海达等)或磺胺类药进行治疗。同时病羊要精心饲养,给予柔饲料,不能吃草的要喂米粥或麸皮粥或其它糊状食物,饮水中加入少量食盐、Vc和复合维生素B,增强机体抵抗力。
5、抗病毒药应用:病初可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进行治疗,但对怀孕母羊应慎用,以免影响胎儿发育以及引起流产。
6、中草药疗法:①、金银花10g 连翘10g 生地10g 黄连8g 板兰根12g 煎水内服(小羊减半);②、生石膏粉末和冷开水调成糊状,外敷患处,另用金银花或金银花藤煎水加适量食盐供羊饮用。